6月20日,三鄉(xiāng)從事配送工作的王先生陪伴親生母親一段時間后,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,心情依然難以平復(fù)。5歲時,王先生與父母失散,直到35年后,在廣東中山三鄉(xiāng)警方和貴州遵義播州警方的協(xié)助下,王先生才得重見親人。遺憾的是,迎接他的只有白發(fā)蒼蒼的母親陳某芬,他的父親,已在兩年前離開人世。
■趕集時 5歲孩子失蹤了
1986年1月11日一早,一位親戚到陳某芬家串門,閑來無事就帶著她時年5歲的兒子小兵(化名),到當時的遵義縣馬家灣趕集。集市人流熙熙攘攘,稍不留神,小兵就和親戚走散了。
親戚找不到小兵,就趕緊跑回家,將事情告訴了陳某芬。陳某芬叫回干活的丈夫,發(fā)瘋一樣四處尋找,鄉(xiāng)里縣里找遍了,仍然不見兒子的蹤影,夫妻隨即到原遵義縣公安局報了案。
此后的30余年里,陳某芬與丈夫開始了艱辛而漫長的尋子之路。當?shù)鼐揭蚕氡M辦法,希望能夠獲得一點有價值的線索,但未能如愿。多年過去,年輕父母變成了垂垂老人,兩鬢斑白,兒子依舊杳無音訊。
■35年后 DNA比對找到兒子
隨著科學(xué)技術(shù)的發(fā)展,公安刑事科學(xué)技術(shù)日趨成熟。2018年,播州民警重新對陳某芬夫婦的血樣進行了采集,并將其DNA數(shù)據(jù)錄入全國公安機關(guān)打拐信息平臺,希望那名失蹤的孩子也能到公安機關(guān)采血,并能比對成功。
今年4月,三鄉(xiāng)從事配送工作的王先生接受了警方的一次例行抽血排查。期間,王先生無意間也向警方透露了自己的尋親心愿。三鄉(xiāng)民警將這個愿望記錄下來,并將王先生的DNA錄入公安數(shù)據(jù)庫。
4月19日,三鄉(xiāng)刑偵大隊民警使用電腦時,頁面突然彈出一條提示信息:王先生的血樣與播州一位70旬老人陳某芬的血樣比對成功。
為確保信息準確無誤,三鄉(xiāng)、播州兩地警方再次采集了王先生和陳女士的DNA樣本,通過核驗,最終認定王先生就是陳女士失散多年的兒子。
■母親終于見到了兒子
5月24日,遵義市公安局播州分局刑偵大隊會議室,家住遵義市新蒲新區(qū)的70多歲老人陳某芬,剛一進門就走到一名陌生男子面前,揭開帽子,看著他額頭上的傷痕:“不用鑒定,不用鑒定,這就是我失散35年的親兒子啊!”陳某芬說:“小兵幼年不小心摔在竹片上,額頭上受傷因此留下傷痕。”
在現(xiàn)場,母子擁抱在一起,喜極而泣。與母親成功團聚后,王先生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親已于2019年離世,聞此消息,王先生低頭良久。
王先生告訴母親,記憶中,自己來到河南一戶人家,這戶人共有3位姐姐,養(yǎng)父母待自己都很好。雖然一直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世,但他卻不知去哪尋找親生父母。
“35年后再相聚,我們非常感謝中山和播州兩地民警的努力!”陳某芬說。